近日壹頻道推出VOD,
積極在自己的媒體以及OOH進行曝光,
當然也吸引了不少的消費者申辦,
畢竟是以”免費”發送機上盒為號召,企圖搶攻媒體版圖最缺的那一塊,
而黎老闆也是信心滿滿的勇往直前,
要養活動輒兩三百人的動畫團隊跟一線的新聞主播,
每日開門燒的錢與機上盒的發送比起來,
這機上盒的免費提供,也就顯得順理成章,
至少,看準消費者貪圖免費這塊,
多少能幫壹頻道創造一些產品初期聲勢,
但這是目前唯一解決之道嗎?
我並非很瞭解壹頻道與MOD間的合作為何會破局,
或者說從來就沒談過。
嚴格講起來這兩個“數位電視台”,
一個極度缺乏新聞及綜藝內容,
但挾帶電信龍頭的優勢,
裝機戶數為全台之冠,
花錢購買真正HD節目一點也不手軟;
另一個擅長新聞及綜藝娛樂的操作,
在平面媒體上所向無敵,
卻苦苦等不到NCC的一紙開播狀。
倘若這兩者當初能夠談成,
那麼所創造的三贏:
MOD多了”好看的新聞”以及扒糞綜藝新聞電視化,
開機率應該會大大提昇才對;
壹頻道也能將旗下的頻道一一開播,
解除NCC的緊箍咒;
最重要的是台灣450萬有線收視戶,
兩千多萬的電視收視群體,
方可看到什麼叫做用心做出來的有看頭的節目(或許…並非一定),
進而刺激有線電視這個龐大的恐龍組織,
使得整體產業的水準向上提昇。
如此,雙方的合作效益應當會極大化才是。
畢竟雙方後來沒合作,
壹頻道也背水一戰的推出VOD,
市場上的同質性產品當然有很多,
但以目前的聲勢來看,
MOD首當其衝,最有資格成為VOD第一個假想敵
(VOD絕不會將MOD放在眼裡,因為VOD要吃的絕對不是MOD的70幾萬裝機戶,而是擁有一年三四百億規模的450萬收視戶的有線電視大餅)。
所以,今天就先從這兩台系統上進行分析。
工業設計
首先是硬體的部份,以外觀來看,
MOD較像是一台小電腦,黑色的外殼,
以及具基本功能的開關機,頻道選擇,音量大小等按鈕,
還有MIC入力,金融卡插入口,後面有色差端子,
HDMI端子等現行高畫質電視配備用的出力,
AC孔,網路線插口,可說是滿進階的一台硬體;
VOD藍色塑膠外殼,體積雖小,
約為MOD的1/4,但就外觀上來看,
僅有開關機功能,後面有傳統的AV端子及HDMI端子,
網路線插口以及AC孔,
與MOD相較簡單許多。
遙控器的部份,
MOD的遙控器外觀顯然不如VOD的有趣,
為一般的樣式,不太有科技化的感覺,
但具數字鍵,各種不易辨別功能性的顏色鍵
(如:紅,綠,藍,黃等需對應選單中的功能方能有動作),
快轉,倒帶,play & pause功能鍵,
選單用的方向鍵及確認鍵,些許複雜,
但對於現行使用高畫質電視的族群來看,
操作模式並不會陌生。
而VOD的遙控器外型則與Wii雷同,
搞不好是同一間工廠出品,
按鈕的編排有紅蘋果及藍蘋果,
主要是控制新聞台及綜合台,
另有方向鍵及確認鍵,
在數字鍵的部份與手機類似,
1-0的數字中亦有英文及注音符號可供變換切替使用。
個人操作來下認為MOD的遙控介面趨近於現行電視的操作,
使用經驗的移轉較VOD來得容易。
選單介面
在軟體介面的部份,MOD有完整的選單模式,
一般電視頻道,高畫質專區,電影,綜合,教學,金融理財等,
完整性高。
VOD則有新聞,綜合,電影,以及各項功能設置區塊,
在選單畫面上不如MOD的完整,
這無可厚非,畢竟MOD出來的時間也有三年左右,
很多功能介面都經過不斷地改良,
因此相較之下VOD初期的狀態確實遜色不少,
這邊會建議黎老闆得好好想想功能介面的設計及人性化該如何強化。
轉台流暢度
另一個個人認為急需改進的面向在於VOD選單的流暢度,
以MOD的操作來看,選單的流暢度與現行電視使用行為差異不大,
隨選隨轉,並不會有嚴重的延遲現象,
尤其在頻道的轉換速度,
跟一般的有線電視之間的切換一樣十分順暢;
反觀VOD,光從新聞台轉換到綜合台,
聲音雖然過2-3秒會出現,但畫面會停滯成黑畫面,
約需要5-8秒時間方能轉換成功,
這一點遜色MOD太多,
以現代人的收視習慣來看,
轉台的心態多數來自於多接收訊息,
快速瀏覽,深怕錯失接收任何資訊的機會,
例如:新聞台之間的轉換,
戲劇台之間的轉換,電影台之間的轉換…
因此MOD的選換速度很明顯的可以滿足觀眾的使用行為。
現行多數的高畫質電視,
在轉台速度上不及以往CRT電視,
已經被詬病許久,雖不會成為購買與否的主因,
但至少是在觀賞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,
也是觀眾認知的一個重要環節,
沒想到VOD並沒有將此納入考量,十分可惜。
影片回溯功能
包括2008京奧,2010世足杯,
都讓我感受到MOD申辦後的便利性,
因為所有錯過的畫面,
均可以用影片回溯功能進行補看。
甚至在播放中亦可同時回溯,
回溯或快轉的畫面,
與以往操作DVD或BD相同,
可根據畫面進行觀看點的對照,
講得更精確一點是觀眾的使用行為顯然以畫面為主,
多數消費者較不會紀錄自己看的時間點,
例如:觀看影片,總影片長144分鐘,
觀看到76分鐘時因事停止收看,
但後續回溯時,鮮少觀眾會以數字進行回溯,
多數是以快轉方式回到當初觀看的片段。
在這一點上VOD的回溯其畫面是靜止的,
但時間表會進行快速轉動,
不過最終還是很難確認到最後收看的時段,
以個人的使用行為來看,
VOD 這點遜色於MOD的回溯功能。
影片畫質與流暢度
影片的畫質應該是多數人選擇使用機上盒的原因之一,
透過機上盒走數位線的方式,
將影像進行數位的傳輸,減少失真,
這是現行無有線頻道很難追上的畫質品質,
VOD的高畫質感覺較像是SD,
並未到達真正HD的畫質;
在影片的流暢度部份,
以上週六觀看“全面啟動”的不好經驗作為對比,
過往選擇MOD,
無論在一般頻道或是特定專區頻道(如電影隨選隨看),
影像及聲音完全不會Lag,
與一般收看有無線電視無異,
但收看VOD”全面啟動”的一個多小時裡,
Lag了至少五次以上,
而正常的壹新聞頻道及綜合頻道,
也多少會出現這個況狀,
不知道是因為同時間開機數的爆量,
還是原本就存在而急需解決的問題,
總之在這幾天的觀看裡,
Lag已經成為家常便飯,
與MOD的流暢度相較,
也是遜色許多;
讓我不禁想到學生時期一群人窩在學長房間看電影,
遇到VCD解析度稍差或是影片突然停格時幹聲四起的畫面,
真熟悉。
節目內容
顯然就這一點來講,
VOD在"新聞"的內容上鐵定獲得壓倒性的勝利。
若把VOD的壹新聞當作綜藝娛樂新聞來看,
那麼確實是滿有看頭的,
因為光上週報導郵差被狗追的3D畫面示意,
我就快笑翻了,
幸好沒有把“補教人生”搬出來…殺傷力可能更強!
但是,絕對絕對不要把這種新聞當“新聞”看,
大家排解一下煩躁的現代生活也就足夠。
反觀MOD,像樣的中文新聞台一台都沒有,
寰宇新聞猛一看還以為是Local的新聞台,
與大台中新聞台,大西瓜新聞台之類的製作水準差不多。
但一些國外的新聞台可就很厲害了,
如半島,亞洲,德國等,顯然國際觀是滿夠的。
不過老外裝MOD 的應該有限,
而具國際觀視野的老台應該寥寥可數,
看起來MOD這一把如意算盤又打錯一次。
至於壹頻道VOD綜合性頻道,我原本會有極高的期待度,
試想一間專門在綜藝新聞上扒糞扒到黃金都扒出來的媒體端,
影像化後應該是很有看頭的,
沒想到…並不如預期的對我有所衝擊,
充其量只是將八卦新聞節目化而已,
要不就是談話性節目,要不就是益智娛樂節目,
這點應該很難吸引到太多人的注目,
因為在有線電視上,同質性的節目太多太多了!
VOD電影台現在最大的噱頭就是”Free” & “Flash”,
我承認很多片子都還滿新的,
但倒也不是新到與院線片並駕齊驅的境界,
若是如此,則與MOD相較,
那差異就只有MOD需要花70-80塊租看片子,
VOD不需要罷了!
因為這兩者”新片”的規格,遠遠遜色PPS許多,
而外買3000-4000元左右的硬體,
基本上已經可以用HDMI連接電視收看PPS影片,
這Flash可不是VOD或是MOD可以比得上的。
回過頭來看其他內容,
MOD開台早,所以節目面向廣,
這也是VOD需要急起直追的,
畢竟你黎老闆已經將機子推出來,
若不趁觀眾還有熱度的時候,
多弄點有口碑的節目,
光靠會Lag的新聞台跟與期待有所落差的綜合台來撐,
可能很難滿足台灣的胃口被養大的觀眾。
其他
目前對於MOD最讚不絕口的功能,
非家庭金融理財莫屬,
在家裡透過MOD就可進行轉帳,匯款,線上繳費,查詢餘額等,
這對於忙碌的現代人來說,
還真是一項便利的功能,
從VOD的硬體設計來看,
未來能被加入這個功能的機會等於0,
但VOD透過信用卡免費申裝,未來的付費機制會從信用卡著手,
這與MOD是本質上的不同,
或許是產品定位的不同導致,
但總覺得既然是數位機上盒,
那麼還是要把互動的可能性都放進去,
不管現在用不用得到,也才像話些。
以上純粹是從個人的觀點,
來分析財大氣粗卻不知長進的MOD
以及狗急跳牆一切急就章的VOD兩者之間的差異,
或許不夠客觀有欠公允,但偶作評論卻也快哉,
如看倌們有任何意見,都歡迎…去信這兩個單位發表發表囉!